您现在的位置:网站首页>> 建言献策文章内容

分类施策,有的放矢,打赢脱贫硬仗

党中央2017年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得到全面贯彻落实,各地区各部门责任进一步强化,各级领导抓脱贫攻坚思想和行动自觉基本形成,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措施落地见效。当前个别地方精准基础不扎实,政策措施不落实,不到位,不精准,资金使用管理不规范,形式主义、官僚主义、弄虚作假现象等。有的地方却把“扶贫”当成“应景工作”,只管出台扶贫项目,不管是否接地气,以至于出现扶贫项目“搞啥亏啥”,成了“伤民项目”,这明显背离了中央扶贫精神与要求。脱贫工作现已到攻坚拔寨、滚石上山阶段,我们要加倍付出、加倍努力,打赢这场硬仗。

找准病根扶贫。习总书记多次形象地解释何为精准扶贫——要由“大水漫灌”变为“精准滴灌”,不能拿手榴弹炸跳蚤,要下一番“绣花”功夫。扶贫攻坚不是靠苦干、蛮干、盲目干。如果抓不住重点,眉毛胡子一把抓,“手抓两把泥,脚踩西瓜皮”,抹到哪里是哪里,滑到哪里算哪里,工作是干不好的。要找准病根,对症下药,分类施策。

脚踏实地扶贫。身为一名扶贫干部,我们的一言一行直接关乎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。要想成为一名称职的扶贫干部,“喊破嗓子”不如“甩开膀子”。“村看村,户看户,群众看干部”。 扶贫路上没有捷径可走。实现主动融入到全国脱贫攻坚大局,让自己成为政治上的明白人、能力上的领航者、行动上的实干家。只有这样,才能“服众”,才能更好的“扶众”。个别地方总说贫困群众“不懂感恩”,个别同志抱怨贫困户“难搞”,我们反过来想,是不是我们的工作还有差距,让人民群众不满意呢?我们唯有以自己的实际行动,去感化、去教育、去引导人民群众,树好标杆、做好表率。

有的放矢扶贫。在扶贫工作中,要发挥扶贫对象的主观能动性和地方优势特征,充分考虑当地自然环境等实际情况与扶贫对象的需求愿望,决不能生搬硬套其他地方的成功经验,从贫困户意愿出发,制定“一户一策”帮扶计划,坚持因地制宜、扬长避短,注重抓基础、抓源头、抓优势,要制定加大技术和特色产业扶贫力度,从而增强贫困区域的造血功能,使贫困群众由过去依靠直接资金扶贫,转向依靠技术实现长期脱贫。 要知道扶贫不是简单的“资金投出去就完事”,更不是“有钱就任性”,而是要通过精准调查,灵活运用方法技巧,让扶贫工作得心应手。确保扶贫项目更接地气。

多管齐下扶贫在扶贫项目的运作时,要注意引导和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承担起扶贫项目的产品营销任务,在税收政策上予以扶持,形成一种“政府管资金、农户管生产、企业管销售”的“一条龙”运作模式。这样政府扩大了扶贫力量,农户消除了对扶贫产品销售问题的担忧,企业拓宽了自己的创业领地,可谓是“一举三得”,而这样做,才能算是名副其实地“扶真贫、真扶贫”。

积极造血扶贫我们要认清当前扶贫领域面临的复杂形势和突出问题,必须旗帜鲜明地把扶贫工作牢牢扛在肩上,抓在手上。坚持让扶贫对象自己“点菜”,进行“造血”式的精准扶贫。唯此,才能充分政府扶贫工作的“源头活血”,扶出希望、扶出干劲、扶出实效,进而催发出贫困地区的新风貌、新气象、新作为、新蓝图。

变相侵吞扶贫。近年来,随着扶贫资金的加大投入,扶贫领域腐败现象层出不穷,一些“蝇贪”“蚁贪”们利用手中权力巧立名目、截留克扣、虚报冒领,直接或变相地侵吞扶贫补贴资金,导致国家惠农政策没有真正落实到农民身上,他们站在利益最终端本是惠民政策的最终执行者,且为一已私利损害了国家和人民利益。 尽管只发生在少数地方和少数干部身上,却直接影响了中央决策部署落实。 谨记“扶贫纪律”不是摆设,而是带电的高压线,触碰易亡。如果不牢记自身的职责使命,就易迷失自我,抱憾终生。

 


上一篇:农工党徐州市委会调研乡村医生培训需求 下一篇:关于加强城乡社区治理的建议